1、光栅常数d的计算公式是基于波长λ、入射角θ和衍射角的关系,具体表达为:d = kλ/sinθ,这是光栅方程的基础。当平面波以入射角θi入射到光栅时,每个狭缝都会产生衍射,且在衍射角达到极大值时,光的分布特性会被明显影响。理想的光栅由等间距的狭缝组成,狭缝间距d即为光栅常数。
2、λ为波长,θ是衍射角,m是常数。大学物理实验中光栅常数d=1mm/500=0.002mm=2000nm。
3、有了这些参数就可以推出光栅常数D 若在题目的计算中,没有给出光栅常数,而给出了其他量,也可以计算出光栅常数:当衍射角θm满足关系dsinθm/λ=|m|时发生干涉加强现象,这里d为狭缝间距,即光栅常数,m是一个整数,取值为0,±1,±2,……。这种干涉加强点称为衍射极大。
d是光栅常数,公式也没有问题。但是λ的单位是十的负十次方米,也就是A上加个小圆的那个符号,你的答案没错。
在进行光栅常数d的测量时,首先需要确保分光计水平,即平行光管、载物台和望远镜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将待测光栅置于载物台中央后,利用光栅的衍射特性,测量其前几级衍射条纹的衍射角,通过光栅方程dsinθ=kλ计算光栅常数d。这里,k代表衍射级次,θ是测量到的衍射角,而λ是已知的光波波长。
若是分光仪,由d*sin(Qk)=k*m(m为波长,那个字母不会敲。。),一般光波长已知的情况下,k为常数,d=k*m/sin(Qk),则Ud=| k*m*(Uqk)/(sin(Qk)^2 |, (Uqk为Qk的不确定度)。公式比较难敲,你慢慢体会一下。
1、实验结论:光栅光谱具有如下特点:光栅常数d越小,色散率越大;高级数的光谱比低级数的光谱有较大的色散率;衍射角很小时,色散率D可看成常数,此时,Δ 与Δ 成正比,故光栅光谱称为匀排光谱。
2、本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有分光计和测量显微镜,分别测量光栅衍射角和光栅常数,重点训练的方法与技能有:(1)分光计的调节方法,包括望远镜目镜调节和调焦、平行光管的调节等。(2)分光计角游标的原理和读数方法。(3)测量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这是一个基础性物理光学实验。
3、根据光栅方程dsinθ=kλ,用分光计,前面光栅放置,调水平平台到水平,调水平平台转轴垂直什么的必要步骤就不说了,然后,用确定光波的光线照射,比如钠黄线,汞灯。
4、光栅分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两类,本实验采用透射光栅,它是在一块透明的屏板上刻上大量相互平行等宽而又等间距刻痕的元件,刻痕处不透光,未刻处透光,于是在屏板上就形成了大量等宽而又等间距的狭缝。刻痕和狭缝的宽度之和称为光栅常数,用d 表示。
5、取出,用清水冲洗,在泡在定影液中约5分钟。取出,冲洗后晾干。用激光束检验冲洗好的干片,若能看见零级、一级的光斑,说明此干片可以用于测定光栅常数。
6、具体操作时,可选用钠黄线或汞灯作为光源,照射在光栅上。确定中央0级位置后,以该点为中心向两侧测量正负一级衍射条纹偏离中心的角度,即为衍射角。取正负一级衍射角的平均值作为一级衍射的衍射角,代入dsinθ=kλ中,其中k=1,即可求得d。
1、用分光计测量已知和未知光谱的衍射角,根据光栅方程,消去光栅常数,即可得到未知光谱线的波长。
2、如果求的是光栅常数(缝距),用光栅方程dsina=kλ就可以了,k=2,如果想求单缝宽,必须给出缺级级次才行。根据光栅方程当(a+b)sinθ=+-kλ时,为主极大。
3、在光栅衍射实验中,已知光栅常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衍射角并利用光栅方程来计算光波的波长。光栅方程表示为:d sinθ = mλ,其中d是光栅常数,θ是衍射角,m是衍射级次,λ是光波波长。然而,当我们不知道光栅常数时,可以通过测量已知波长和未知波长的光的衍射角来进行间接计算。
4、已知二级衍射时的条件,代入上式:d*sin60°=2*λ 即可解出光栅常数d=36um;则一级衍射角同样代入可得:36um*sinθ=1*λ ,θ=266°。
5、不知道每厘米多少刻线。4,光栅类型没给,不知道是透射光栅还是反射光栅还是闪耀光栅还是体光栅还是光纤光栅。
6、这里d为狭缝间距,即光栅常数,m是一个整数,取值为0,±1,±2,……。这种干涉加强点称为衍射极大。因此,衍射光将在衍射角为θm时取得极大,即:上式即为光栅方程。